English

论晚清社会转型

1998-06-26 来源:光明日报 李明伟 我有话说

鸦片战争后,中国社会进入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型时期。到本世纪初,晚清社会在经济、政治和文化等诸多领域已出现一系列重大变化。然而,由于种种原因晚清社会在向近代社会的转变过程中,步履维艰,困难重重,最后导致失败的结局。

晚清社会转型的三个趋向

晚清社会的转型趋向主要反映在以下三个方面。

第一,经济结构发生渐变,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虽然仍居支配地位,但近代商品经济的比重不断增加,尤其在沿海地区表现更为明显。进入20世纪初叶,工厂、铁路、矿山、轮船、电报、银行等近代企业不断涌现,给人们的生产、生活带来巨大变化。如以上海为中心的江浙地区,到1911年,共有近代企业117家,成为中国近代企业最集中的地区;以武汉为中心的两湖地区也有企业37家。随着清末新政的开展,清政府一些地方实力派以“开通风气”自诩,推行“新政”,如直隶总督袁世凯在其督直期间,委派周学熙等人,创建了直隶工艺总局、高等工业学堂、劝工陈列所、实习工场、劝业会场和银元局等官办企业,鼓励和扶植绅商集资创办了毛巾厂、牙粉厂等;在天津,还建立起公园、植物园,“电灯、自来水亦以次设立”。近代工矿业的发展亦带动了交通运输业和近代金融业的发展,到1911年初,全国商办轮船公司有20家,官商合办和私人开设的银行20家,近代经济体系的雏型已出现。

第二,社会结构发生变化,新的社会力量开始出现,工人、资产阶级、近代知识分子和民族资本家开始崛起。到20世纪初年,特别是科举制度被废除以后,传统的士绅阶层急剧分化,他们相对淡漠了身份地位,注重于社会生活的实际利益,开始流向“自由职业”,举凡公司、企业、报馆、学会乃至新军等都成为他们的“用武之地”。许多开明绅士不再满足于仕途追求,奋而投入到实业救国的事业中去,以至社会中出现了一个“绅商”阶层,他们的代表有孙家鼐、陆润痒和张謇等。由于士大夫阶层与官僚和民间资本之间都有联系,因而张謇和其它大小开明绅士应运而起,他们募集民间资本,或创办新式企业,或投资铁路建设和矿山开发,成功地跨入民族资产阶级的行列。

第三,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变化,清末社会的上层政治结构和思想观念也开始发生一定变化。1905年,清廷宣布实行预备立宪以后,民族资产阶级对社会和政治问题日益关注。在政治上,他们要求实行君主立宪制和地方自治;在经济上,他们要求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,并以各省谘议局为活动场所,组织起预备立宪公会、宪友会等政治团体,有力地推动了晚清社会政治局面、社会生活、思想观念的变化。凡此种种,皆反映出清末社会已进入从封建社会到近代社会的转型期。

晚清社会转型的艰难困境

尽管晚清社会已经跨入近代社会的门坎,但由于不是内力的作用,而是外力的胁迫,因而民族矛盾、阶级矛盾非常尖锐,致使社会转型遇到巨大阻力。传统社会的弊端全面暴露,新旧势力之间的矛盾更加激化,清王朝的经济、政治、文化系统相继出现了功能性故障,造成了全社会各系统的失调,从而引起全面的社会危机。它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:

第一,清政府的经济财政出现严重危机。20世纪初,大量对外战争的赔款使清政府背上沉重外债,清末新政的开展与维持庞大的官僚队伍、军队和警政开支,亦使清政府的财政包袱加重,不得不竭泽而渔地把财政危机转移到民众身上。到清朝末年,清政府被迫以大借外债、征收苛捐杂税、滥铸铜元、滥发纸币度日,导致全国通货膨胀,工厂破产,银行、钱庄倒闭。在清末新政中,许多地方官僚介入市场,形成了向近代社会转型中特殊的官商体制,也严重阻碍了经济向市场化发展。

第二,清政府的政治危机空前严重。到清朝末年,政治体制的腐败已到了无可挽救的地步。作为最高统治者的清政府颟顸保守、腐败无能,在多次反侵略战争中均遭败绩,割地赔款,这就使它的政治威信和统治能力不断遭到削弱和打击,人民对它普遍失望,民怨鼎沸,社会已到了无法照旧统治下去的程度。在清政权内部,权力个人化、私有化倾向加重,朝廷大臣结党营私,贪污受贿、腐化堕落。在政治危机日渐严重的情况下,清廷不是从事政治改革,改变其腐朽专制统治,向立宪派开放政权,而是从满洲贵族的狭隘政治利益出发,玩弄假立宪的骗局愚弄人民,镇压立宪派发动的请愿运动,对资产阶级的立宪请求一拖再拖。

第三,清王朝的主导文化系统危机严重,统治集团一贯奉行的封建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逐渐失去了感召力、说服力。清朝统治者出于保护自身权力的需要,竭力维护封建的“道”和“本”,许多传统儒学的卫道士则以捍卫儒学道统为己任,主张“祖宗之法不可变”,视对儒学的变革和发展为离经叛道,使传统儒学的自我更新的机制受到阻塞,其思想要素只能是支撑皇朝专制的话语系统,最终随着封建王朝的垮台而走向衰亡,而未能转化为支撑中国现代化的精神动力。而新的思想和新的价值观虽遭到清廷主流意识形态的反对,却在清末社会里逐渐生长,特别是在20世纪初年,废科举、兴学堂和青年学生出洋留学,把西方自由民主思想带回国内并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,民主潮流开始在国内激荡。清末社会主导文化转换的失败,使新旧势力之间的思想分野越来越严重,以至不能调和,只有通过革命才能解决。

晚清社会转型失败的教训

清末社会转型由于受到国内政治、经济发展、历史文化传统和国际环境等因素的制约,一开始就是在被扭曲的状况下进行的,其后又无法缓解日益尖锐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,因而最终流于失败,晚清现代化的进程亦随之发生断裂。晚清社会转型的失败,留下以下几方面教训:

第一,社会转型是一个及其复杂的社会发展过程,必须以形成一个强有力的领导集团为核心,整合社会力量,调整社会矛盾,推进社会转型,才能实现新旧体制的转换。在清朝末年,清王朝政治权威失落,组织能力下降,很难承担社会转型中的社会控制和协调工作;在社会近代化因素逐渐增长的情况下,清政府缺乏应变能力,被动应付,对清末宪政改革的要求迟迟不动,处处等待,结果不仅丧失了重振权威的机遇,反而扩大了社会反对力量,导致社会转型的失败。

第二,在社会转型过程中,社会系统发生急剧变化,造成社会体系诸层面的错位,在转型中原有利益格局被打破,新的利益格局形成,加之一些不可预期的偶然因素,如自然灾变、政坛更迭和民族矛盾等,都会增加转型时期的社会不安定因素和风险。因此,选择正确的转型调控战略,减少社会的摩擦和冲突,尽量避免采用过激控制手段,实现社会的稳定协调发展,显得十分重要。在清末社会,清政府不顾社会危机深重的现实,一意孤行,以满洲贵族全面控制政权的“皇族内阁”回答人民的立宪请求,悍然宣布遭到国内众多商民反对的川汉、粤汉铁路国有政策并商借列强贷款,终于触发了革命。可以说,晚清社会转型的失败是保守、僵化的满洲亲贵集团错误政策一手促成的。这是中国近代社会现代化进程留给我们的一次深刻历史教训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